- · 《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版面费是[04/29]
AIMBE Fellow 潘毅:少年状元、九年学术荒,拒做生(6)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许东老师是计算生物物理的博士,要比我们更加了解生物的性质。我们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强项是算法的分析和系统的开发。” 生物信息学进入了
“许东老师是计算生物物理的博士,要比我们更加了解生物的性质。我们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强项是算法的分析和系统的开发。”
生物信息学进入了深度学习的时代。区别于生物学家所做的深度学习,潘毅的研究既包括深度学习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在改进算法的精度、速度以及架构,将生物学知识融入进算法中。
而在接触生物信息领域早期,潘毅与徐鹰、许东的研究内容曾有过重合。
另一位曾在潘毅门下学习的学生,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李敏教授,如今也已经成为了国内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中流砥柱,获得了202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为了迅速在存储量巨大的数据库中找到相似的序列,相应的算法和工具必不可少。
2021年,潘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与世界顶尖1000名计算机科学家榜单。
随着研究的深入,潘毅逐渐意识到简单的算法无法处理数目庞大的生物数据,下一步的研究必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潘毅还算幸运,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以亚裔的身份拿到了戴顿大学的offer,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在科研中,潘毅最看中学生勤奋刻苦的品质,能够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坚持下去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研究者,一定具有这一品质。
在潘毅的带领下,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生物信息研究团队飞速成长起来,潘毅带领团队开始组织生物信息领域会议、创办学术杂志、出版系列丛书。
“我和这几位老师在工作上经常相互学习,向他们请教问题,也会邀请他们在会议上做主题演讲。我也很感谢这些年他们对我和我学生们的帮助。”
那时已经常在并行计算领域大型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演讲(keynote speech)的潘毅,进入生物信息学领域后,反而连在一些低级别研讨会(workshop)上的演讲机会都时常争取不到,无人问津。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大批生物、化学、物理、计算等专业的学者,前仆后继加入到学科的产研建设,那是一个灵感迸发、情谊绵长的年代,也是一个走出质疑、迷茫的年代。
“潘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不仅在科研上,也在生活上,隔三差五就询问大家是否有困难,并全力帮助。”雷秀娟回忆。
但生物学家往往也不懂计算机技术,对方总是将计算机专业的学者当做写程序的“工具人”,而非真正的合作伙伴。
“我可以干到八十岁再退休。”
谈及回国原因时,潘毅表示:“和白人打交道的场合待腻了,想换个环境,回家乡来。留在美国每天和十几二十个白人系主任聊天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反而是回到国内再创一个学院,继续做我的研究更有意思。”
目前,雷峰网启动《生物信息学的三十年往事》专题,将陆续推出徐鹰、潘毅、周耀旗、许东、唐建等新老学者的人物故事,记录光辉岁月,以照后人之路。
文章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网址: http://www.dzyxxxbqk.cn/zonghexinwen/2022/100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