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版面费是[04/29]
AIMBE Fellow 潘毅:少年状元、九年学术荒,拒做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潘毅以江苏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清华电子工程系就读,也就是改组前的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 耳顺之年,功成名就,潘毅却将自己的“进度条”拨
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潘毅以江苏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清华电子工程系就读,也就是改组前的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
耳顺之年,功成名就,潘毅却将自己的“进度条”拨回起点,选择回国任职。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一年后,1991年,博士毕业的潘毅通过竞争激烈的面试,进入俄亥俄州的私立天主教学校戴顿大学工作。
于是,他选择了准确度相对较高的BLOSUM-62矩阵,但依旧无法满足生物学研究中的准确度需求。
潘毅介绍,生物学家们无法体会计算机学者在改进程序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双方在合作中常常产生误解。“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才能继续朝前走,这也正是很多学校做不成生物信息学的原因。”
“现在的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四十多位教授中,有十几位教授专攻生物信息学方向,这样规模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团队在美国如今的大学中仍是十分难得。”
1956年,清华大学开设电子计算机专业,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金兰教授被任命为教研组副主任,负责模拟计算机方面的工作。
“人家都不理你,也会感觉很心寒。”潘毅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
例如,徐鹰本人的研究中90%是生物,10%是计算;许东的研究中20%是生物,80%是计算;潘毅的研究中5%是生物,95%是计算。
谈及当初在佐治亚州立大学学习的时光,李敏回忆道:“我刚到亚特兰大时,潘老师刚出差回来,一大早赶到办公室带我熟悉系里的环境、安排办公室,事无巨细,像一个大家长,让我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一扫而空。”
许东在密苏里大学担任系主任时,曾几次前往佐治亚州立大学交流访问,与同为系主任的潘毅交流颇多。
“又要做一个小字辈,从头开始干起,这样的感觉是很不好的。”
“有时连申请到的经费也不给我们,在科学研究里只把我们当做technician(技术员),这是很让人伤心的事情。”
潘毅与学生钟卫毕业合影(左一为钟卫)
潘毅是深理工计算机学院的首任院长。2020年,潘毅应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之邀加入深理工,主持计算机学院的建设工作。这是潘毅第一次在国内全职任教,却不是他第一次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计算机团队。
那时候计算机背景的学者中,鲜少有人愿意选择跨行到生物这一高难度的领域,潘毅却觉得这或许正是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突围的机会。别人不想干的事情他来干,并且一定能干好,他要成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直到2005年开始担任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时,潘毅已经45岁,此时距离1978年他走进清华校园学习计算机已经过去27年,人生中五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和计算机打交道。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郑纬民教授,曾在实验室里手把手教导潘毅开发软硬件、做分布式系统。
虽然这个offer解决了潘毅的燃眉之急,但作为教学型学校,戴顿大学提供给教师们的研究资源实在有限,潘毅的学术研究进入了长达九年的艰难时期。
作为生物学和计算机学两门学科的融合,生物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学的问题,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同时具备两门学科的知识背景。
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乔治亚州立大学任教时,潘毅曾先后担任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和生物系系主任、文理学院副院长等职位,带领该校的计算机系从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成长为生物信息领域世界第22名。
在今年7月颁布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李敏以“面向复杂生物数据的模式挖掘与智能算法研究”项目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
到2020年回国时,潘毅已经获得了乔治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大学杰出教授、州校董教授、AIMBE院士等诸多荣誉,在生物信息学波澜壮阔的三十年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关注的可解释性AI的研究,早在2004年潘毅就已经将其应用于生物信息领域,指导生物学家进行有选择性的生物实验。
2020年12月,潘毅回国赴任深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开始筹建这个全新的学院。
同样在2018年,郑纬民院士到苏州出差时,还专程前往潘毅的故乡苏州吴江区参观,在他以前的居所与上大学前工作过的工厂拍照留念,可见他对自己这位徒弟的喜爱。
文章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网址: http://www.dzyxxxbqk.cn/zonghexinwen/2022/100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