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数据[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04/29]
- · 电子与信息学报版面费是[04/29]
医学与信息学融合赋能未来医生培养(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课堂临床实战。依托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的10个领军临床专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为代表的多场景“互联网+”医疗,将临床实践的各种场景
课堂临床实战。依托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的10个领军临床专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为代表的多场景“互联网+”医疗,将临床实践的各种场景整合在同一平台,促进医学生整体化、系统化临床思维形成。
当下,数字技术正在与健康医疗深度融合,数字医疗技术正在为诊疗决策提供重要支撑,认识、掌握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未来医生的必备能力。为此,学校自2015年起,不断努力完善医学生信息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位教育等多层次分类别的课程体系。
课堂虚拟实践。通过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模拟医院等信息技术场景式应用,落实“临床接触前移”,让学生提前感触临床情境、感受真实问题、感悟知识融合。
信息赋能课堂重构,教学相长提升学习能力
信息赋能医德教育,点滴汇聚润化学生心灵
自2012年启动医信融合教育探索以来,学校用10年时间勾勒出清晰的教改之路。医信融合培养模式下,培养出一批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带动全校学生形成转化式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课堂创新训练。通过学校引导、教师指导,系统化构建以专题学术讲座、座谈、学习沙龙、跨学科项目学习等多种创新学习和实践训练为载体的,熏陶浸染、模拟训练、项目实战交错运行的学生主导型创新培育机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信息技术方法为支撑,推行“基于团队的学习”(TBL),落实“科学研究前移”,提升学生“转化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能否畅通运行机制、汇通各类资源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坚持开放开环、协同治理,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医信融合教育支撑系统。
文章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网址: http://www.dzyxxxbqk.cn/zonghexinwen/2022/061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