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医学与信息学融合赋能未来医生培养

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畅通部门联动。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医信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为枢纽,多部门协同的管理体系,健全师生协同应用机制,推进医信融合教育改革顺利实

畅通部门联动。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医信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为枢纽,多部门协同的管理体系,健全师生协同应用机制,推进医信融合教育改革顺利实施;通过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工部门、医管处、国际教育学院,与附属医院、地方政府、企业、国内外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作者贺培凤系山西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解军系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

整合校内资源。线上打造“五育”智慧云平台——通过E-联盟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各环节,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山医青年、乐跑、心理测评等平台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学习成长各环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使医工交叉融合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人工智能医疗、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医生是时代赋予医科院校的使命与重大课题,推进医学与信息学融合(以下简称“医信融合”)教育是培养未来医生的核心内容。

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教学生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平台,为学生呈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应用场景,促进学生形成更高学习目标。

信息赋能资源整合,协同治理优化教学生态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06日第9版

汇通国际资源。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韩国延世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工智能健康实验室等多家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一是强化“新医德”课堂主渠道教育。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贯通”探索,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医学元素,增强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思政中挖掘医德元素,增强医学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二是强化“新医德”网络新媒体熏陶。推进“思政网络与网络思政双贯通”探索,利用易班、山医青年、思政在线和网络课堂等形式,实施“红网工程”,提升学生思政与医德教育深度;整合全校网络平台,将医德元素融入校内各组织,提升医德教育浸润度。三是强化“新医德”培育全过程养成。推进“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贯通”探索,在思政实践中融入医学元素,促进学生实现“新医德”养成;在实践思政中凸显医德元素,促进学生实现“新医德”达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汇通省内资源。吸纳15所直属、附属三甲医院为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理事单位,覆盖全省,开展医信融合实践教学。

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多课堂融通的教学体系,由内到外改善医学生知识建构整体环境,有效落实“医学问题前移”“临床接触前移”“科学训练前移”,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和转化式学习能力。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做好医学生的德育工作既是新医改的必然要求,又是新医科建设的固本之基。青年学生的成长受多元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对他们的德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养成性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润物无声地熏陶、引导。山西医科大学推进“新医德”教育探索,通过三个“双贯通”相互作用,实现医德教育一体化、立体化和具体化。

汇通国内资源。与国内知名医学数据企业如“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应用案例支持和技术研发指导。

四个课堂互相融通,互为支撑,形成多层次复合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从记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再到批判和创新的螺旋式提升。

一是打造医信融合课程群。包括“医学人工智能导论”为代表的通识课程群、“Python医学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方法课程群、“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评价”为代表的应用课程群。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课程群内、群间交叉贯通,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夯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探索专业教育新范式。依托“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与“多源数据融合药物重定位平台”等形成的“肺癌治疗新方案”“免疫调节新机制”等35个医信融合案例,贯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医学生临床信息思维发展。

信息赋能课程改革,顺应时代优化知识结构

课堂理论教学。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基于案例的学习”(CBL)为主要学习方式,推动利用医信交叉理论和技术解决临床问题的教学,落实“医学问题前移”,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网址: http://www.dzyxxxbqk.cn/zonghexinwen/2022/0616/790.html



上一篇:我国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黄宏嘉院士逝世,
下一篇:喜报|我院信息科在湖南省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专业

电子与信息学报投稿 | 电子与信息学报编辑部| 电子与信息学报版面费 | 电子与信息学报论文发表 | 电子与信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电子与信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